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部新闻

港产片不行了?香港人不行了

2018-10-21 00:24:03

  原标题:港产片不行了?香港人不行了 | 冰川观察

  作者:连清川 来源:公号“冰川思想库”

  香港电影的衰落,根本就是香港城市精神的堕落。

  我已经许久没有去香港了。更要命的是,我已经许久不找港片看了。这恐怕是许多人有的相同心态。

  不去香港的原因是因为香港大约已经没有什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了吧。当然,我仍然偶尔会想念鱼蛋面,偶尔还会想念港大的斜坡,偶尔还会想念铜锣湾的米兰站。但也就是偶尔而已,毕竟我们还有新旺茶餐厅,还有山寨米兰站,还有在上海的酒吧中间或响起的港腔港调。

  既然你怀念的东西身边都有,那么它在不在那里,还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对港片或者也是这样的一个心情吧。我还会时不时地翻出《大话西游》、《枪火》、《无间道》来看,但那似乎是缅怀初恋曾经明媚的春光一样。

  多数情况下,你不会想要看到自己的初恋的那个人的现状了吧,那个曾经是明眸善睐,唇红齿白的少女,而今是土肥圆的欧巴桑了。

  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这里:那个曾经生产出无数让你缅怀怀念的电影的骄傲娇嗔娇俏的香港已经不见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个怨气怨恨怨毒的香港和香港人,怎么可能还能生产得出《龙门客栈》这样元气爆棚的艺术来?

  香港的心气来自于移民城市的多元化

  关于香港电影的衰落,有很多技术化的分析。例如,好莱坞数字电影的风向;内地电影的崛起;香港影人的北上等等。

  这些都不足为奇,而且也言之有理,更多的理由都举得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衰落,上海的崛起,香港回归的影响,城市市场的狭小等等。

  但所有的这一切,所呈现的都是表面上的现象。香港电影的衰落,根本就是香港城市精神的堕落。

  从内地的眼光看上去,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在那个时间段里,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主要还是以盗版碟的形式出现,而内地电影仍然在第五代严肃电影的目光中存活。人们去争夺戛纳奖和金狮奖,真正意义的大片和娱乐片还没有出现。拯救大多数大陆人业余时间的,基本上全是港片。周润发、刘德华、黎明、成龙、周星驰基本上是每个大陆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

  但是我以为,最能够代表香港电影精神的,恰恰是1996年上映的,由陈可辛执导的《甜蜜蜜》,尽管那个时间里,优秀的导演包括徐克、刘镇伟、王家卫、杜琪峰都处在他们的巅峰时刻。

  《甜蜜蜜》讲的是,两个移民到香港的大陆人的奇遇记。他们同一时间来到香港,在香港残酷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相遇了。两个底层人相爱相杀,遭遇了任何普通香港人都可能在任何时刻遇见的悲欢情仇。当两个历尽沧桑、已经真正成为了香港人的人再次相遇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泯于岁月,惟有相濡以沫的淡然一笑。

  我们早就听够了各种梦,但这恐怕就是“香港梦”最为直接和动人的诠释。它所阐释的,恰恰是这个自由城市的精神:不要期待神仙皇帝,任何一个人都是悲欢离合,光怪陆离,但这就是生活本身。而拥抱这个城市,拥抱自己的命运,你终将能够找到幸福。

  没有人觉得这么两个大陆人的身份有多么地突兀,也没有刻意地针对他们的身份大肆张扬,也没有让他们经历多么传奇的个人际遇。

  如果你还记得其中的细节的话,那么你或许会注意到黎明开始是不会讲粤语的,而张曼玉不断在隐瞒自己的大陆身份;你或许还会记得他们曾经因为邓丽君而相爱,最后又因为邓丽君而重逢;你或者还会留意到黎明和张曼玉都曾经长时间在纽约流连。

  这是一个自信心爆棚时代的香港,他们知道他们的文化终将融化外来人的卑微或者傲慢,他们眼界宽阔,纵横四海;他们十分快乐地拥抱外来文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本土的产品十分骄傲。

  那个时候的他们很像纽约:一个建立在自由港精神之上的城市,对于移民宽容而自信,对于文化多元化绝不心存芥蒂。

  于是在那个时代里,徐克有《龙门客栈》和《白蛇传》、刘镇伟有《大话西游》、王家卫有《重庆森林》,而杜琪峰有《暗战》。那个时候,还有许多在内地并不熟悉的,但是异常优秀的导演,林岭东、麦兆辉、关锦鹏……连如今烂大街的王晶,都有《赌神》。

  在更早的时候,也就是《表姐当家》的时候,我们经常看见港片里充满着对大陆的各种低级玩笑,例如北姑,表舅;出现在电影里的大陆公安总是一副猥琐而贪婪的形态。也许看上去有些情感不适,不过,这些无伤大雅的戏谑之中,总有着充分而善意的文化制度自信:你们是需要我们拯救的。

  港片还有救吗?

  我大约今年也就看了五六部港片吧,印象深刻的只剩下了《树大招风》,还有一部莫名其妙的《老笠》。当然,还有几部名气大的,例如,《三人行》《寒战》《反贪风暴》也都看过了,但是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树大招风》或许是想要继承港片遗产的最大努力了,本身也由港片元老杜琪峰监制。香港的三大贼王,在各自的经历中挫败连连,于是最终想要一起搞票大的,陈小春最后想出来的,是要炸回归典礼。但是,就在他们终于好不容易在分散的状态中取得联系的时候,却分别命丧黄泉。

  其实我知道杜琪峰想讲一个政治隐喻故事,但是可惜,这个政治隐喻,实在远不及1994年周星驰在《国产凌凌漆》中所明示的政治观点。不过,我更想说的是:

  这部电影里所显示出来的,更是香港电影背后所支撑的,整个香港城市精神和香港梦的失落。

  为什么三大贼王要一起合作?陈小春是电影里最风光的一个贼,他依靠绑票来勒索。但是他觉得没劲,总想做个大风光,青史留名。任贤齐原本是个街头悍匪,但是他跑到大陆来做走私生意,却在大陆的腐败官场中头破血流;林家栋老奸巨猾,但是却堕落成为了偷偷摸摸的小劫匪。所以,他们想一起,就是想风光。

  为什么想风光?因为往昔不再了。那个为所欲为的丑陋与辉煌并存的、自信与傲慢横飞的香港已经不再了。贪名贪利贪往昔。贪嗔怨痴总是在一起的。

  所以,香港人剩下了一个怨字,连杜琪峰也没有了心气,剩下个怨字。

  看看香港人这些年来怨些什么?蝗虫论、内地孕妇赴港生子、杯葛特首、议员风波、地铁屎溺、李嘉诚离港……如果你把近五年来关于香港的新闻连起来看的话,基本上一多半都是和大陆相关的,并且都是港人与内地人的争拗。

  不过,我生活的城市上海,却突然间像极了我曾经热爱的香港。我去过的任何一个茶餐厅里,都能够听见香港人在说话。没有一个人会侧目相看;我突然间发现了许多会说上海话的陕西人、福建人、东北人;上海人在外地人开的公司里上班,他们像在老外公司里一样,基本上不加班,但是一如既往地职业化着。

  任何一个城市,当它失去了活力和自信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地充满怨气。然后这个城市的居民就会开始排外,觉得外来人口抢占了自己的资源,工作和机会。他们连这个城市的人们往外移民都开始敏感起来,觉得这个地方已经变成了贫民窟。

  别误会我,好像我觉得香港的问题只是香港人自己的问题。在一场席卷所有人的全球化中,在一场每个地方的人都在变化的网络化中,特别是在香港回归、内地崛起的变动中,失落和改变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在大陆经济崛起的过程之中,香港原有的中转港地位不再;本来几乎已经是亚洲金融中心的位置,在整个东亚崛起的态势中就已经式微;在印度、中国、日本多个国家的互联网发展格局中,香港的经济结构本来就经受不住刺激。这些变动,并不因为中港的特殊关系,就会产生与现在不同的结果。

  然而,港人的心气本不至于衰退至此。港英政府所留下来的律法体系依然健全,港人的职业化程度依旧亚洲最高,香港的自由港地位不可撼动,新闻自由与教育自由世界前列,本地的富裕生活和较高的工资水平,依然可以吸引着来自至少整个亚洲的移民。

  如果说,我们的确在这个时代里已经不能够看见《英雄本色》、《赌神》这样荷尔蒙爆棚的电影的话(因为那是一个处于高速成长期和发展期的特有气质),那么我们至少应该能够看见类似于《社交网络》或者《华尔街之狼》这样的资本主义心灵。

  但是我们什么也看不见,我们连元气满满的林正英那样的僵尸也看不见了,我们几乎闻到了罗兰身上那股森森的怨气。

  这么说吧,不是世界和中国内地抛弃了香港,是香港人自己抛弃了香港。

  别认为我把港人说得太不堪。因为我怀念那个幽默的、自信的、朝气的、多元的香港,我永远都会热爱《大话西游》和《甜蜜蜜》。可是,再给我一个热爱的理由,好吗?

责任编辑:魏巍

相关阅读

热门排行